蘇富比上拍3.5亿的赵无极 每一笔都有一个好故事
作为时下亚洲市场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,赵无极近两年的表现可谓狂飙突进。仅在2017年赵无极便完成了拍卖纪录从9000万到1.5亿再到2亿港元的三级跳,而在刚过去2018年上半年,又有两件赵无极作品接近2亿港元成交,在众多亚洲艺术家中一骑绝尘。
就在业界讨论赵无极市场究竟会走到何种高度时,蘇富比又扔下一枚重磅炸弹——赵无极艺术创作生涯中尺幅最大的油画作品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即将现身香港蘇富比2018年秋现代艺术晚间拍卖,预计成交价将超过3.5亿港币,将大幅提升赵无极以及华人油画拍卖的高价纪录。
赵无极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 油画画布(三联屏) 280 x 1000 公分 1985年作 估价待询
图片来源:蘇富比拍卖
一时间,业内有关3.5亿港元的讨论甚嚣尘上。有唱衰者认为,尽管赵无极作品是时下热点,但如此大幅度的提价,或有人为操作因素存在。而支持者则列举了该作在尺寸、艺术价值及在赵无极创作生涯中的关键意义予以回应。
那么这件史上最大尺幅的赵无极油画为何会有3.5亿港元的高估价,而它又究竟值不值这个价钱呢?
见证华人之光的友谊
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的诞生契机,源自赵无极与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合作。1952年,两人于巴黎皮耶勒布画廊(Galerie Pierre Loeb)一见如故。贝聿铭很喜欢和雕塑家以及画家合作,并将他们的作品布置在建筑的厅堂或庭院内部,赵无极是其中之一。而在贝聿铭的影响下,赵无极也开始对城市建筑产生兴趣,并认为“观察城市的建筑有助我构思画里的空间安排”。
贝聿铭与赵无极,1976年
在长达60多年的友谊里,两人以不同的形式共合作过三次。其中两次在国内,分别是1979年,赵无极为贝聿铭的作品香山饭店作两幅水墨画,以及2006年,赵无极向新建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捐赠六张版画作品。还有一次在1985年的新加坡,赵无极为贝聿铭设计的来莱佛士城作三联画,便是此件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。1980年,贝聿铭接获新加坡莱佛士城的重要工程,随著计划渐告完工,贝氏邀请赵无极亲临视察,并希望他在主楼大堂的巨大牆壁上创作壁画,并与另外两位西方大师凯利(Ellsworth Kelly)及诺兰(Kenneth Nolan)的杰作一同展出。
赵无极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展出于新加坡莱佛士城
图片鸣谢:赵无极基金会
而在着手创作之前,还有一段插曲。赵无极于1985年5月曾应邀回到了母校浙江美院(原杭州艺专,现中国美术学院)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绘画讲习班。由全国各地美术馆馆长、美术学院老师中挑选27位“特教班”学生,成为赵无极的门生。虽是讲学,但其中间杂的与中国本土画家的切磋交流,也使赵无极从中汲取养分,间接受到影响。
讲学后赵无极回到法国专注创作,用时5个月完成了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。该作于1986年莱佛士城开幕时正式登场,此后一直公开展出,直至2005年莱佛士城大规模翻修重建时流入市场。
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局部
2005年5月,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以估价1600-2000万港元登上香港佳士得,当时正值中国当代艺术蠢蠢欲动,将要一飞冲天,而华人20世纪艺术价格还未飙涨之际,如此价格当时已属天价,超越赵无极此前纪录(755.4万港元)一倍余。但在随后的拍卖中,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却并未引起激烈竞价,仅以最低估价的1600万港元落锤,加佣金1804万港元由台湾重要藏家张秋墩拍得,不过这个价格当时亦刷新了赵无极和华人油画的拍卖纪录。
2005年,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在香港佳士得预展现场
张秋墩是从2003年开始在港、台拍场中崛起的“封面杀手”级藏家,同时亦是赵无极作品在台湾的重要收藏者。除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外,他的收藏大手笔还包括2014年在台北罗芙奥以2亿4千万新台币(折合人民币5055万元)拍下赵无极1954年作品《争荣竞秀》,迄今仍是台湾拍卖的最高纪录。
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此后在张秋墩处珍藏13年,如今重现市场寻找新藏家,价格比前次上涨近20倍,大幅超越了当前拍卖纪录。
大即是贵?道理何在
在拍卖市场中,“大即是贵”一直是颠扑不破的规则,而且艺术家在面对大尺幅创作时无不铆足全力,试图最充分地展现他们的能力和企图心,因而也留下众多大尺幅名作,耳熟能详者如毕加索《格尔尼卡》、莫奈《睡莲》等均为例证。所以在香港蘇富比的宣传策略中,“赵无极平生最大油画”这样的字眼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,强调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估价的合理性。而无论在创作和市场两端,大尺幅油画也一直是赵无极的得意之作,他本人非常享受与大尺幅画布较量的感觉,而市场中每逢大尺幅作品出现,也常会带来价格的惊喜。
1966年,赵无极首次将西方宗教绘画中呈现神与人的世界,带有强烈的叙事性的双联、三联形式引入创作,并创作了第一幅带有狂草抽象风格的三联大画《01.04.66》(195x358cm),在此后数十年间,他陆续完成了20余件气魄宏伟的大尺幅油画,其中多是他经典的“致敬系列”。
赵无极《01.04.66(三联画)》 195x358cm 油彩画布 1966年 2002年香港佳士得成交价:744.5万港元
对空间的迷恋,赵无极曾在1993年出版的自传《赵无极自画像》中有过解释:“大幅画布使我与空间搏斗,不但要填满它,还要给它生命,把自己完全投注其中:我想表现动感,或迂迴缠绵,或风驰电掣,想藉同对比和同一色彩的多重震颤使画布跃动起来。我要找到一个放光的中心点:我大笔挥洒,有时用画刀把颜料压进画布,像要使颜料更能穿透到空间中去,我从容自在,并未感到营造一个空间的难度。强烈的喧嚣比静默对我更具吸引力,征服空间成了我脑子裡日夜萦绕的问题,给我许多挑战……就这样,我从绘画情感,进而进入绘画空间。”由于大幅作品强烈的震撼力和仪式感,不少评论家也曾使用“丰碑式的(monumental)”一词描述赵无极的大型三联画。
除了面对巨大空间的生理性震撼,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也是赵无极1980年之后“无境时期”步入成熟的一个标志。
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 局部展现出赵无极“无境”时期的成熟特质
赵无极的创作在70至80年代有过关键性的转折。他的第二任妻子陈美琴与弟弟赵无违分别于1972、1979年辞世,令其悲恸不已,曾有一年半的时间,他无法作画。在最低潮的时刻,赵无极于1972年回国探望母亲,偶然重拾儿时熟悉的中国水墨媒材。一开始只是用以消遣的练笔之法,逐渐赵无极发现在笔墨的晕染、滴流、墨色多重的浓、淡、枯、润的变化间,他不但感受莫大的创作乐趣,而且水墨画的千百种浓淡变化,不计其数的层次,以无形蕴有形的效果,对他有着新的启发及触动。
随着时光抚平他的伤痛,在1974至1984这十年间的创作,我们可观察到,赵无极的用色逐渐脱离沉郁的黑幽黯褐,慢慢趋向明亮的黄、橙、青、绿、紫。赵无极曾经在“狂草”中惯用地凝聚力量于中轴的结构,骤然“解构”为中空外扩的留白无境,并在更深层逐渐“重构”。而早期他要“征服画布”的心态,与似要掀起万千波澜,狂放如雷霆、暴烈的笔法,在1980年代中期随着画家心情的改变,转为泰然自若、抒情的悠扬,呈现另一番生命的动人风采。
经历了十年转变期的磨砺,赵无极在1985年面对他生平最大尺幅的创作时,将所有的痛苦与骄傲都化为笔端的色彩,填入坚实的画面结构,构成了其晚期的经典大画图式。
赵无极《01.04.76——向安得烈·马尔罗致敬(三联画)》油彩 画布 200 × 524cm 1976年作
赵无极《24.11.80(三联画)》 200 x 525cm 油彩画布 1980
通过几件赵无极相近年代三联画的对比,更能直观地看到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的转折价值。在1976年和1980年,赵无极分别创作了《01.04.76——向安德烈·马尔罗致敬》和《24.11.80 1980》,两件作品都采用横向中轴线构图,但后者开始出现中轴解构的趋势,且用色趋于明亮,是赵无极刚摸到“无境”门径的展现。
赵无极《15.01.82(三联作)》 油画画布 195×390cm 1982年作 2013年香港蘇富比成交价:8524万港元
两年后,赵无极创作了《15.01.82》,赵无极60年代的中轴线构图已全无踪迹,前景出现中国山水的景深,并由色彩延伸“深远”境界,色彩层次也更趋于丰富。而到创作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时,赵无极将中景留白的色彩和层次再度强化,充满神秘感的前景变得更为坚实,从而完成了“无境时期”由“解构”到“重构”的蜕变。
赵无极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
赵无极《致敬克劳德·莫奈》油彩画布 194x483cm 1991年 台湾私人收藏
赵无极《向亨利·米修致敬(Homage to Henri Michaux)》 200 x 750 cm 2000年
此后,在《向克劳德·莫奈致敬》(1991)和赵无极第二大尺幅油画《向亨利·米修致敬》(2000)的创作中,都能看出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的图式方法,而这也极大影响了赵无极晚年更趋疏淡、空灵的创作方式。作为赵无极生涯转折期与巨大空间所碰撞出的火花,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的标杆意义变得不言自明。
3.5亿港元,这个估价合理吗?
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无疑是赵无极艺术生涯中一件“纪念碑”式的作品,但既然被放到拍场,对于这件作品的讨论终究还要回到价格层面。3.5亿港元,为什么蘇富比给它的估价如此高,以及究竟值不值?
前文提过,据赵无极基金会统计,在1966至2006的四十年间,赵无极共创作过20幅三联巨作,其中三幅已被博物馆收藏,七幅由赵无极基金会保管,仅得10幅流传于私人手上。
而这10幅私人手中的三联作中,有三件曾在市场流通。其中,最早流通于市面的也是赵无极1966年的第一件三联画作品《1.4.66》,于2002年在香港佳士得以755.4万港元成交,刷新了当时赵无极作品的拍卖纪录,由台湾资深藏家邓传馨竞得,收藏至今。
第二次是2005年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以1804万港元刷新赵无极拍卖纪录,买家为张秋墩。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香港蘇富比的40周年晚拍中,赵无极《15.01.82》以8524万港元成交,同样刷新了当时的赵无极拍卖纪录。
赵无极《12.89-02.90(四联屏)》油彩画布 162x400cm 1989-1990年
此外,据媒体报道,今年3月的香港巴塞尔期间,台湾耿画廊还以2500万美元售出了一件赵无极的四连屏《12.89-02.90》(162x400cm)与赵无极的纪录几乎持平。
由于赵无极三联作的罕有,所以每一次出现都预示了新纪录的诞生。但3.5亿港元是否显得过于激进?毕竟目前赵无极作品的拍卖纪录已达2亿港,此次估价超先前约75%。
有市场专家表示,以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来说,其最大卖点是尺寸,但对买家而言,需要着重考虑的重点也是尺寸。因为这件作品尺幅长达10米,并不见得每位收藏家都有办法拥有合适的空间来呈现这样的作品,因此这也排除一些潜在的买家。像2005年这件作品上拍时,出价者就寥寥无几,只有张秋墩颇具气魄地拿下。买下后他也没有合适的地方来挂这幅画,后来决定特地为这幅作品筹建一处空间,从此以后,他休息都跑到那儿,成为他最喜欢去的地方。但今时不同往日,许多重要藏家都已创办私人美术馆和空间,或是有这个想法,空间预期比十几年前充裕许多。
赵无极《23.05.64》油彩画布 200x162cm 1964年 2018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估价:8000万-1.2亿港元
不过总体而言,竞拍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的人还是极少数,所以一上来就给出3.5亿港元的估价,排除杂音,同时加强宣传效果,就看几位潜在买家中谁有决心出价到底。相较而言,蘇富比同场另一件赵无极作品《23.05.64》估价(8000万-1.2亿港元)就显得合理很多,这件作品虽然也是超规格的巨型作品(200x162cm),但能满足这样尺幅展示的藏家大有人在,而且又赵无极市场最受欢迎的“狂草”时期作品,因此蘇富比估价策略也尽量压低,以便吸引更大范围的藏家参与竞价,两种估价策略因作品而决定。
此外,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两次成交的行情差别,亦是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。前次于2005年拍卖时,赵无极尚在人间,作品也还没有经过2008.2013.2017年三轮大涨,如今他已经去世,作品价值不能同日而语。
2018上半年赵无极作品二次成交价格对比图
赵无极热潮的温度有多高,我们可以参考2018上半年几件赵无极高价作品的二次成交表现,其中1955年的《大地无形》和1959年的《14.12.59》均在11年后取得了近5倍的收益,惊人的数字背后,隐含的是经过长期的一、二级市场以及展览端的曝光和推广后,全球买家正用大把金银对赵无极作品进行重新定价。如本季成交最高多件赵无极作品都曾有市场成交纪录,但在经过若干年沉淀后,均取得了较大价格涨幅。再者,在近年这股屡创纪录的热潮中,赵无极的大尺幅三联作还是首次现身,可谓吊足了藏家的胃口。
2018上半年度全球艺术家成交总榜TOP10,赵无极位列第6
这两年,赵无极的作品价格不仅在亿元阶段站稳,其风潮更席卷整个华人收藏圈。据Artprice统计,在2017年,赵无极全年销售的全年销售额为1.556亿美元,位列全球第10位。而在2018上半年的统计中,赵无极的半年成交额已达1.545亿美元,位列全球第6位,而其全年成交预计在2.5-3亿美元间,将是其生涯的最高值。而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的适时出现,或会成为赵无极市场皇冠上最亮的明珠,见证一个市场奇迹的诞生。
如蘇富比现代亚洲艺术部主管张嘉珍女士所言:“赵无极先生的作品近数十年来被欧、美、亚的国际级美术馆广泛收藏,大型回顾展亦多不胜数;拍卖市场上,其作品的全年成交总额更直迫西方艺术大师,乃极少数真正全面走向国际的华人现代艺术家之一。这次蘇富比有幸带来其平生最大尺幅的油画作品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,绝对是精品当中的孤例,堪称空前绝后。”
结语:可以预见的是,在美中贸易战正酣,全球正紧密注视随之而来的景气波动之际,蘇富比大胆推出此作,估计已有收藏家表达坚定的出价收藏意愿。因此,此作极有机会为赵无极作品价格,推升至史上新高。
在去到台湾13年后,《1985年6月至10月》再度释出市场,它的下一站在何方?新收藏家,又会怎么对待这幅作品?我们拭目以待,而“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”或许永远会是收藏家面对艺术品的最好态度。
本文载至于《雅昌艺术网》,不代表沈阳古玩网观点,如有侵权,请速告知!